English

近代社会思潮缘何纷呈并起

1999-02-26 来源:光明日报 苏双碧 我有话说

吴雁南等四位教授主编的《中国近代社会思潮》(下称《思潮》)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。全书分四卷,共200多万字,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力作,它突破了以往同类著作只写重点思潮和个别重点人物的框框。近代是中国大动荡、大变革的年代,思潮纷呈异起。各种各样的思潮竞相对近代中国这个历史舞台进行浸透和影响。其间有进步思潮、落后思潮;有革命思潮、反动思潮,它们各自的表演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。本书特点之一,就是对各种思潮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,揭示各种思潮的源流、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,以及矛盾和斗争,为近代思想史的发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。

《思潮》一书内容丰富,头绪很多,但重点突出。作者对诸多的社会思潮,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,对各种思潮的特点进行了科学的概括:“近代社会思潮的云涌风起,就总体而言,则是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之积极精神的高扬,努力寻求救亡图存,振兴中华,改造中国,走近代化的新路。”一般来说,主流思潮都是为探索这条“新路”而产生的。“新路”包括的内容,作者认为“爱国主义与改造中国相结合是中华民族走向新觉醒的标志。改革中国,走近代化的道路,包括把一个封闭、专制的农业社会改造成开放、民主的近代工业社会。”而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上。因此,作者十分强调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潮,认为“爱国主义”是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的一个“标尺”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以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为起始。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爱国主义,应包括这样三个内容,即抗击外国侵略、维护领土完整、独立;努力向西方学习真理,寻找救国的药方;发展民族经济。至于各种行牌的爱国主义,诸如笼统排外主义、维新派演变而来的保皇党、清末的国粹派以及他们的复兴古学主张等等也都标榜是爱国主义,这就要作具体分析了。这方面,作者对章太炎、康有为、严复的分析是有见地的。作者指出这三个人,都是“一代饱学之士”,都曾经“为祖国的进步事业奔走呼号。”他们的思想都曾在近代中国历史上“闪烁着光辉。”但短短的几年间就“逐渐失去光彩,成为时代的落伍者。”究其原因,作者指出:一是中国的封建主义影响十分巨大;二是近代中国的运动大多受农民阶级的明显影响,农民是小生产者,不代表先进生产力,政治眼光狭窄。这两条决定着许多新思潮的倡导者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思想的掣肘,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或停止了脚步,或退了下来。这些人所标榜的爱国主义,就不是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了。因为,按照这些人的路子去走,是不可能导致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的。至于笼统排外,不讲环境,不讲力量对比,一味固执,盲目主张和外国人开战的,如矮仁、刚毅等等,这些人也标榜爱国,实际上是误国。这些人的行为是不会导致富国强兵的。用爱国主义衡量各社会思潮的性质,这就为评判各种思潮规定了一个根据。这无疑是正确的。

除爱国主义思潮外,作者对启动各种思潮的源动力知识分子的分析也是深刻的,他们对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,以及这个群体在近代思潮中的作用作了中肯的评价。指出在中国近代思潮中,不论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,革命的还是不革命的,既经形成思潮,其核心人物必然是知识分子,推波助澜的也仍然是知识分子。而思潮的兴衰和影响的大小,关键还是知识分子的影响的结果。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,从总体上看,他们是爱国的,常常因为忧国忧民而激发起他们崇奉某一种思想和主张,并为这种思想和主张去奔走呼号,去奋斗。同样的,知识分子其中一部分由于阶级局限和认识上的差异,同样也会启动违背进步历史潮流的思潮,即落后思潮和反动思潮。

正如作者指出的,“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、演变和发展,同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,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。”之所以值得研究,是因为这个群体是新的群体,是从封建知识分子中分解出来的。其驱动点,是西方文化的影响,是对封建王朝的改革的要求。因此,这个群体的产生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。即如作者指出的,当时的“救亡图存、振兴中华、改造中国的民主运动的高潮,西学的广泛传播,新式学堂的兴办,留学生热的兴起,促进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。”由于这个群体一部分人极力主张学习西方、改造中国,他们的言行和主张就成为社会积极的导向。19世纪中叶,龚自珍、林则徐、魏源首起开眼看世界,提出并实践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主张,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序幕。自此以后,不论是洋务思潮、重商思潮、还是维新变法思潮、民主革命思潮,或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,揭旗者都是知识分子。作者指出,“一种社会思潮,通常由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发端,推向社会的一定层面,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思想运动。”知识分子们经受了中西文化撞击,并在殖民主义者的隆隆炮声中看到外国资本主义有可“师效”的一面。他们的这个认识十分重要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,已经不允许中国关起门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,要么,如日本、俄罗斯开门迎接资本主义潮流。要么,被殖民主义者用强力打开国门。中国所面临的是后者,先进的中国人,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在和侵略者的激烈斗争中,力主向西方学习真理,寻找救国的药方。这个历史特点在近代中国知识界中是普遍存在着的。正如作者指出的“中国近代相当一部分社会思潮,特别是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思潮,如民主主义、社会主义,都是在西方同类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。”换句话说,都是学习西方的产物。在这种历史条件下,如果仍强调祖宗之法不能变,如果仍然不正视现实,强调关起门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,那都是不现实的。

总之,《思潮》一书内容、史料都很丰富,许多观点有独到见解,就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而言,确实是一颗丰实的硕果,对近代思想、文化,以至于政治、经济史的研究都有许多有益的启发。因此,《思潮》一书的出版是值得欢迎和庆贺的。

(苏双碧:《求是》杂志原副总编辑、编审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